封面照片
所有圖片及文字來源:華新民
資料提供及支持:華新民
北京兒童醫院為北京市最大的兒科醫院。共600張病床,日門診2000人次。醫療區分南、北、中三部分。門診部居中,按兒科特點設計。門診大廳設有預診部,傳染科病兒則在多間直接對外的隔離診室就診。普通門診各科采用獨立單元,雙走道兩次候診,并設計了陪診家長的候診面積。傳染科病房設計在北部,有綠樹隔離帶。普通病房設在南部。病房單元按早產兒、新生兒、內、外、中醫、結核各科分設,病房設有探視陽臺,地下室設陪住“母親屋”。醫療區用建筑圍合成庭院,意在創造良好的候診及醫療環境。
除了平面設計之外,立面造型也采用了現代主義的手法,沒有特殊裝飾,僅在平屋頂上略做起翹,作為對民族特色的追摹。山墻處理和開窗方式比較自由。
建筑師華攬洪1927年赴法學習工作,直到1951年才回國。他受到歐洲現代主義的影響。在設計中主張“不從(往)預定形式里塞內容”。對當時蘇聯造型藝術的許多東西表示反感。1957年反右運動中,他被錯劃為右派,受到批判,兒童醫院設計也受到不公平的批評。包括一些功能問題。1977年隨家人移居法國。
華攬洪在反右前針對中國建筑發展所提出的看法今天仍然很值得深思。他說:“(民族形式)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談的完的……。當前建筑方面的關鍵性問題并不是建筑藝術形式表現的問題,是標準問題。首先的問題就是根據我國目前現有的條件和要求,根據我們的經濟情況和人民實際生活水平,來決定城市建設中各種類型建筑的比重和建筑物的內容,再從而研究建筑的形式,脫離了這點來談藝術形式就是本末倒置。”“國家為了走向工業化,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關于基本建設的投資共400億元,我估計其中關于公用事業和民用建筑方面的投資約占1/6光景,如何來正確合理地使用這筆資金也就是我們當前城市建設的總任務,換句話說,便是決定了建筑的前提——‘標準’問題。”“當前的急務是如何用最快、最省的辦法來修建更多的住宅,然而今天我們卻把大多數的資金和設計力量都放在了高樓大廈方面。”“為了加速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必須立即考慮降低現有各項建筑的標準,不能再蓋那些富麗堂皇的大樓了,不容許再浪費國家寶貴的資金來追求所謂的氣派。”
【資料來源】
華攬洪“不能光顧蓋高樓大廈了——1957年5月底答文匯報記者劉光華,《建筑學報》,1957年第9期,1957年9月。
“反擊北京建筑界右派分子陳占祥、華攬洪反黨聯盟專輯“,《建筑學報》, 1957年第9期,1957年9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計劃財務司編《中國醫院建筑選編1949-1989》,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年。
文字來源: 《20世紀中國建筑》,作者:賴德霖;圖片來源:華新民
小貼士
標簽收藏可以有利于您以后的內容分類管理
->進入收藏管理頁。